伦理片


重症医学科

历史沿革:伦理片 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3年6月,是厦门市最早建立的综合性ICU之一,是伦理片 重点学科之一,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早期阶段,科室主要以重症监护为主,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重症医学理念的普及,科室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同时引进各种先进监护及治疗设备,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ICU。为同安区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和救治服务。

科室简介:重症医学科地处伦理片 住院部B区二楼,占地2131.4平方米,病房整洁、高端,设独立的单间隔离病房及区域隔断。以重症理念为核心,结合先进的诊断和监测技术,实现病情的连续、动态、定量观察,并通过精准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编制床位20张,专职医师15名,研究生学历7名,护士63名。是厦门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厦门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单位,福建省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单位,2019年设立“邱海波教授名医工作室”,2019年12月成为江苏省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2023年3月成为福建省心脏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副主席单位。2023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ARDS研究联盟成员及中国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小组成员,2024年设立“杨毅教授名医工作室”,全方位助力学科发展。年收治危重患者超1000名,其中APACHE II评分>15分患者超50%。

专业特色:

1、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科室每年开展ECMO病例超过20例,达福建省综合伦理片 前列,涵盖VV-ECMO、VA-ECMO、VAV-ECMO、VVA-ECMO,并结合CRRT、俯卧位通气、IABP等综合治疗,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重症ARDS等极危重患者。ECMO从启动到上机时间已缩短至25分钟,极大提升抢救效率。

2、血流动力学监测:厦门市首家开展PiCCO监测(2007年),2013年引入MostCare无创心排量监测。

3、ARDS精准通气管理:2011年福建省首家开展食管压指导PEEP选择,提高ARDS患者机械通气精准度。2023年开展俯卧位通气培训班。

4、血液净化:2012年厦门市首批开展CRRT枸橼酸抗凝技术。

5、超声监测:2013年厦门市成人ICU最早开展无创超声心排量监测。

高端设备:科室配备2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I台IABP(主动脉球囊反博机),6台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44台高端呼吸机、40台监护仪、5条纤维支气管镜、2台床边超声仪、2台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仪、1台MostCare、1台USCOM等国际先进设备,并具备危重疑难病床旁救治协作平台。

科研与学术:

吴彬主任参编著作1部,担任右江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全科近年来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文章4篇。

科研成果有:

2011年《PiC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获福建省卫生厅青年课题立项;《食管压力指导PEEP选择在创伤性肺损伤中的应用》获2011年度辐建省卫生厅创新课题立项。

《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循环管理的研究》获2015年度福建省卫生厅创新课题立项;《细胞外组蛋白对创伤性所致ARD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获得2015年度辐建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资助。

2021年我科首次参加放军东部战区总伦理片 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课题为《一项比较平衡盐溶液(瑞咯啶)与生理盐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氯离子和肾脏不良事件影响的临床试验》。

2022年《高脂血症胰腺炎病人血液灌流vs血浆置换,一项回顾性分析》。2022年我科参加由北京宣武伦理片 牵头的世界多个医疗中心《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practice of ventilation in brain injured patients: the ENTIBRAIN study protocol》——脑损伤患者气道和呼吸管理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2023年申请两项厦门市卫生指导性项目课题:《应力/应变指导ARDS患者机械通气设置的临床价值》;《探索红外成像在微循环复苏的作用》。2023年申报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程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去泛素化酶USPX修复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并参加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伦理片 牵头的《中国新冠病毒感染指令性俯卧位研究》。参加南京大学陆军总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 1、《蛋白质摄入量对中国危重患者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2、《早期血浆置换对HTG-AP患者早期器官功能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24年作为联合体单位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ICU 质控体系慢病人群脓毒症的诊治水平评价及诊疗策略优化 》。

近年来,举办多场学术会议,举办“机械通气学习班”、“俯卧位通气学习班”,2023年初举办第17届世界重症超声联盟(WINFOCUS)中国区重症肺部超声workshop厦门站培训班。2024年举办第370站CTCT(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班。

科室荣誉:2012年福建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2016年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授予“厦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6年获“吴彬-技术创新工作室”,2020年获“五一先锋号-优胜集体”,2021年获“工人先锋号”。福建省2023年重症救治技能竞赛,我科参与厦门队获团体获全省第一名。2024年6月我科参加2024年度厦门市急诊分会和市总工会组织的“急危重症抢救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及系列比赛“雷度米特”血气与心标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2024年11月参加在浙江举办的环太湖华东四省创伤中心建设大会上,在创伤急诊评估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伦理片获优秀创伤中心建设单位。2024年重症医学科被评为“先进科室”。


icu合照.jpg


科室专家:


吴彬(1).jpg

吴彬  伦理片 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

国家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第一届重症呼吸学质控工作组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学组常委

福建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厦门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厦门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厦门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

个人荣誉:曾先后被授予“急救技能全省状元”、“厦门市十佳青年医生”的称号 。先后获得“第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厦门市总工会授予“吴彬-技术创新工作室”。从医以来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先后申请成功福建省卫生厅青年课题、福建省卫生厅创新课题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专业特长:急危重患者抢救,特别是ARDS患者呼吸力学监测与机械通气、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每年主持救治危重患者上千人次。


image.png

陈辉民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

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常务委员

个人荣誉:

2002年开始组建伦理片 重症医学科

2020年参与武汉新冠疫情抗疫工作

2022年参与上海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

近10年来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

专业特长: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及疑难危重病人抢救诊疗。每年主持救治危重患者上千人次。


叶宝华(1).png

叶宝华  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主任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心脏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副主席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体外生命支持学组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脑重症分会理事

厦门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专业特长:急危重病人抢救,尤其通过ECMO、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力学监测,抢救严重休克、重度ARDS、严重多发伤患者。


图片2(1).png

陈民立  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学术任职:

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血流动力学组委员

厦门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厦门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厦门市人体器官移植质控中心委员

专业特长: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休克患者微循环监测、急性重症胰腺炎、严重多发伤救治及持续血液净化治疗。


image.png

林春苗  副主任医师

2003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长期从事重症医学工作。

专业特长:擅长多种危重症的抢救,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严重创伤等急、危病例的临床抢救。


图片4(1).png

柯文志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学术任职:

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擅长获得性凝血病、ARDS、各种休克的诊治。


图片1.png

叶华光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学术任职: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毕业于中山大学从事内科学及重症医学工作十余年有较深厚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2022年参加“厦门市第一期重症病历大奖赛”获得二等奖。擅长多脏器功能衰竭、ARDS、各种休克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