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党员
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力量
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6月18日,伦理片 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市第三伦理片 党委书记彭月芗,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小松,党委委员、副院长高斌,党委委员、副院长黄建隆等为党龄50年的退休党员颁发纪念章。
一日入党,终身为党。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老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在为群众送健康、助学济困、助力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诠释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刘恭样

义诊虽然很辛苦
但几乎没缺席过
“论服务群众,刘院长一点不比年轻人落后!”大家说的刘院长是原同安区伦理片 (市第三伦理片 前身)院长刘恭样。
2003年退休后,刘恭样加入科普宣传义诊志愿服务队,上山下乡,跑遍同安辖区的大小村庄做健康科普宣传义诊服务。
当年身为院长、骨伤科主任时,刘恭样名声在外,所以现在他每次外出义诊,都有许多群众慕名而来。诊位前的队伍都是排得最长的,他也是最辛苦的,但他毫无怨言,认真对待每个来咨询的群众。
刘恭样说,退休只是从工作岗位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服务群众的心永不掉队。十几年来,志愿服务队组织的大小义诊活动,刘恭样几乎没有缺席过。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大家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
钟巧珍

主动帮扶贫困学生
把护理服务送上门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党员钟巧珍虽已是耄耋之年,仍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坚持义诊、助学济困……用信仰照亮初心,为人民做好服务。
2010年,钟巧珍响应同安区妇联“春蕾计划”号召,主动对接帮扶同安区数名贫困学生。该项目坚持了11年,部分贫困生已学有所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钟巧珍曾经坚持两年到贫困的植物人家中帮忙护理,更换胃管、导尿管、点滴补充营养等。曾经有一名患者家属为中风偏瘫的家人来问护理要点,她担心口述不清楚,跋涉十几里山路,到对方家手把手示范如何照料、做康复。
钟巧珍说:“我从小家庭困难,是党培育了我,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饮水要思源,只要还能为党、为国、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义无反顾。”
杨宝雪
退休就加入服务队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年逾古稀的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党员杨宝雪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但她闲不住,仍活跃在为群众送健康的路上。
新冠疫情发生前,每月农历初一和初十,同安梵天禅寺和莲花佛心寺就像赶集一样热闹,十里八乡的群众赶来量血压、测血糖、寻医问诊,不少慢性病患者也定期来领取免费药物。这是市第三伦理片 离退休党支部、科普宣传义诊志愿服务队十余年来持续开展的志愿活动,杨宝雪就是其中一员。
2004年退休后,杨宝雪加入义诊服务队。2019年,她服从组织安排,接下义诊服务队副队长相关事务。每次出行前,她都会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协调各科室医生、对接免费药物、安排出行……
哪里有需要,杨宝雪就带着队伍往哪里走。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有需要,她坚持到山区义诊送药;每周一、三、五,她到同安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有社区举办活动,她就去宣传季节性传染病等预防知识。
“我已是七旬老人,虽不能为社会作出大贡献,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减轻社会负担,我觉得这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杨宝雪说。
陈盟珍
退休党员“双报到”
主动请战社区防控一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4岁的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党员陈盟珍扎实做好社区“双报到”,参与志愿服务。
2020年初疫情发生时,陈盟珍主动报名,在小区门口轮班站岗量体温,这一站就是50余天。不管每天小区进出的居民有多少,她都一次次抬手毫无怨言,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陈盟珍报名志愿服务时,社区工作人员见她岁数大,不同意。但她说:“首先,我是一名党员;其次,我还是一名医生,应当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听到此话,社区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同意把她排进门口执勤的志愿名单中。
陈盟珍积极参与市第三伦理片 组织的义诊,住在岛内的她经常奔波到同安参加活动。上午8点开始的义诊,她5点半就起床,准备妥当后,乘坐公交前往同安,单趟路程就要1.5小时。
马铭益

回乡创业开办农家乐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顶村村的一家农家乐里,一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在忙碌……市第三伦理片 退休党员马铭益与他的妻子退休后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助力顶村村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2013年,顶村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但是,这条路怎么走,怎么吸引游客,村民如何获益?“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总要有一个吃螃蟹的人,做点成绩出来带给大家信心。身为一名老党员,我义不容辞。”马铭益介绍,他和妻子拿出积蓄和退休金约200万元,全部投入“顶上驿站”农家乐建设中,成为村里最早经营民宿的村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到顶村村的游客越来越多,马铭益经营的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因此激励了许多村民加入返乡创业的潮流,大大推动了顶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马铭益说:“我都这把年纪了,经营农家乐也不是为了赚大钱。在外闯荡四十多年,回到故乡创办农家乐,就是为尽我所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光彩。”
